本道长不是很赞成一些文学评论者为了抢夺热度,在动画未完结甚至未上映
本道长不是很赞成一些文学评论者为了抢夺热度,在动画未完结甚至未上映之前就发表对动画的评论,结果被番剧给打脸了。为了追求客观、全面、不被打脸,“盖棺定论”是本道长的基本原则。但对于《放学后失眠的你》,我是真得忍不住提前开香槟了。所以我接下来论述的东西,也仅限于不会塌房的部分。即时说,本文会尽量避免论及番剧的具体内容,只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放学后失眠的你》呈现与描写方法的做指出的工作,进而探讨多感觉在动画中的重要影响。其实本文的构思远在本道长观看《放学后失眠的你》之前,但我难以等到一部能够面面俱到地呈现我的构思的新番以作为例子,依稀记得这部番是我刚入坑二次元的时候宣布动画化决定的,《放学后失眠的你》就是本道长的机遇之例!!!
(资料图片)
众所周知,四月新番出神作!
一、动画多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一个人往往可以体验多种感觉。漫画以呈现视觉为主,动画则兼有视觉和听觉。至于触觉、嗅觉和味觉,任何体裁都无法让读者像体验视觉、听觉那样直观感受到。当中见丸太用他的佳能曝光了一张海滩星空的美照时,我们会说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但当曲伊咲在学姐家干饭时,我想总不会有人说尝到了学姐做的饭的味道吧,也就更不可能有“味觉冲击力”了。嗅觉、触觉已同理。
现代动画往往都是能直观呈现视觉与听觉的。动画每1帧基本上都是24画格,也就是24张图画,这是视觉;动画制作不可能忽视音轨的重要性,除了请声优配音,还要制作op、ed以及剧中曲,这是听觉。“视听结合”是动画不同于漫画的特点,“直观”是动画不同于小说的特点。
然而,我所谓的“动画多感觉”并不是仅仅谓视听两种感觉。动画虽然不能“直观”呈现味觉、嗅觉和触觉,却可以和诗歌、小说等同样不能“直观”呈现这三种感觉的文体一样通过“描写”体现这三种感觉。苏东坡词写“吴姬三日手犹香”是一种侧面“描写”,我们闻不到橘子的香气,却通过描写根据生活经验“脑补”出了香气,觉得苏东坡说的橘子是真的香。同样,我们能根据曲伊咲干饭后的反应相信学姐做的饭很好吃这一命题是正确的,甚至能根据视觉脑补出大致的味道,有些人看到饭菜的图画就垂涎三尺了呢。由是观之,动画非但可以呈现或描写五种感觉,在描写味觉、嗅觉触觉时,也能够做到比小说、诗歌等文体更为“直观”。
因此,在论述“动画多感觉”时,既要聚焦在视听结合这个动画最基本的方面,也不能忽视味觉、嗅觉、触觉的论述。而《放学后失眠的你》正是“动画多感觉”的典范之作!
二、动画的视觉层面(一)从“诗画异质”到“诗画综合”
面对过去占据主导地位的“诗画同质”观点,十八世纪德国理论家莱辛在研究雕塑《拉奥孔》时,雄辩地说明了“诗画异质”的观点,写下著名的《拉奥孔》。莱辛的“诗画异质”本质上探讨的其实是造型艺术(雕塑、绘画等)和文字艺术(诗歌、小说等)的功能问题。为尽量使本文通俗化,我将不大段大段引用《拉奥孔》的原文(希望这不将引起大家的误读),仅仅从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中罗列他从《拉奥孔》中提炼出的观点。
第一,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同样是曲伊咲睡觉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是“画”的画,只需要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上摆出曲伊咲睡觉时的造型,变成一幅画甚至是手办。它是非常直观的视觉层面的一件事。而一幅画也好,手办也罢,它摆出的造型终究是定格的、静态的。而“诗”的叙述性却决定了“诗”可以描写时间线性的动作,却不如静物所能呈现的直观。你可以在小说里用一大段语言优美的语句描写熟睡时辗转反侧、不断变化睡相的动作,但我敢保证没看过漫画和动画中的曲伊咲的人绝不可能凭借你的这一大段语言优美的语句在脑中脑补出曲伊咲的可爱模样(否则诺贝尔直接亲自颁文学家给你)。可是直接看漫画或动画(静态造型)的人一瞬间就知道曲伊咲的可爱模样了,直观且可爱。
第二,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用漫画来画曲伊咲睡觉时辗转反侧、不断变化睡相的动作,可以多画几幅曲伊咲睡相的图画。这就是把动作转化成静物,简化成某几个时刻的定格的造型,读者会自动脑补这几幅图画间的时间线性关系,脑补这些图之间连贯性的动作关系,进而再脑补曲伊咲睡觉时的动作。这样的“脑补”远比小说叙述要直观,我们当然可以根据小说的大段语言优美的语句脑补睡相的动作,但还是那个老问题,你没看过图画你连曲伊咲长什么样都想象不出来!
诗画异质的理论毋庸置疑。“动画”显然首先是“画”,但其实也有“诗”的性质:诗画异质,而动画是诗画的综合。
“画”已经能呈现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那问题就出在“时间”上。既然要“化静为动”,本质就是增加定格造型的数量,缩短各个定格造型之间相距的时间。十分钟的动作我每一分钟画一个造型,总比每五分钟画一个造型更能反映动作的连贯性吧。那么,理论上,只要我们能把相距的时间缩短到超级短,短到低于8帧(1秒24帧,即1秒24张图画),我们人类的眼睛就没有能力感知到每个定格造型间的断断续续。此时我们就可以说动画是能够像“诗”一样在时间线性上叙述出动作,并且还具有“画”的直观性,并且相较漫画更不需要脑补。这其实是现代动画最基本的原理,其实这就是“帧数”啊。同样,也有1秒48帧的动画,那种动画的动作就更加丝滑一点。
在“诗画综合”方面,任何一部动画都是基操,甚至可以说是以技术基础的,是技术综合了诗画。动作不连贯、呈现不直观的动画几乎是不存在的。但视觉层面在画风层面又有理念主义画面和现实主义画面两个相辅相成的角度。很多番剧对这两角度各有侧重,也能十分出彩。而《放学后失眠的你》则是典型的兼而有之的番剧。
(二)视觉层面的理念主义画面
以绘画曲伊咲的形象为例,理念主义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也是最基本的操作,所谓“符合理念”,就是“近乎完美”。作画可以调参数,但现实中我们的长相却调不了参数。因此,图画实则是集合了画师的全部“理念”,曲伊咲实则是集众“美”于一身的,画师把他们认为所有“美”的理念通过“精雕细琢,不断调整”,调整各种参数画出了曲伊咲这么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在现实里,你很难遇到这样完美的人,眼睛大的人可能无法与嘴形相得益彰——这是与生俱来、无法调整的已经被生理结构决定的东西。但图画的创作却可以不断调整,眼睛再大一点,嘴巴在弯一点,这些都是画师可以“调整”的东西。此外,画师也可以像玩《奇迹暖暖》一样给角色“换装”,同样在现实里你很难让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穿上自己觉得好看的衣服,但画师就可以让曲伊咲不断换装,最终从几百几千副图画中筛选出最好看的衣服画到曲伊咲身上。这也是画师理念的集合,也是众“美”的彰显。因此我从这个层面讲的理念主义也是动画的基本操作。
第二层面是表现主义层面,这一层面就得看动画创作者的选择了。《孤独摇滚》《间谍过家家》是极具表现主义的动画,但《玉子市场》《我心里危险的东西》就更倾向于再现主义(约等于现实主义)。还是以曲伊咲的形象为例,动画与现实世界不同,很多小表情现实里是“摆”不出来的,在动画世界里却可以从视觉层面“画”出来。这个和上文所谓的“调参数”差不多,画师根据一定的理念,不一定客观再现现实,而是通过一些超现实的东西来表现人物心理。如下图的大眼无嘴曲,现实里不可能由这种表情,但在动画里“画”出来则增强曲伊咲对沙发非常渴望的表现力。去年的十月新番《孤独摇滚》就是表现主义的作品,弹幕里疯狂刷的“抽象”正是源于表现主义手法带给观众的与现实真实性的违和感。波奇酱不可能融化,也不可能爆炸,只是在“表现”某种人物心理罢了。
但是,像今年另一部四月新番《我心里危险的东西》就少有这种表现主义的手法,更多的是通过市川的心理独白和逆天行为来“再现”青春期小男生(自卑、玩的不花的那种)最真实的心理。表现主义与再现主义的两条路径都非常出彩,但若论视觉层面,显然是前者更胜一筹。毕竟“直观”能够有利于削弱“抽象”带给观众的违和感——比起跟你说一大段抽象到你听不懂的话,用眼睛看至少更能把握形象表面的全貌,引发更多的思考。
当然,表现主义与再现主义的路径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孤独摇滚》几乎全是表现主义的手法,各种小表情、抽象等反套路手法让观众耳目一新。而《放学后失眠的你》实则偶尔兼具再现主义的画法,例如下图这张睡着的曲伊咲,就是十分写实的画法。
(三)视觉层面的再现主义画面
承接上文,即是说,动画在绘制图画的时候,可以像调节音量一样调整“理念”的程度,做到更偏向于表现主义或再现主义,或者像《放学后失眠的你》一样在两者间不偏不倚。理念的程度较低,就可能出现新海诚式的超写实风格,画师尽可能再现现实,只做很小的改动,甚至到了可以圣地巡礼的地步。这种再现主义更注重细节刻画,力图让动画更有真实感。
但是像《孤独摇滚》,就不是很重视再现主义。结束乐队四个人四个发色,红、蓝、粉、黄,这种头发在动画里可以通过“调参数”与图画相得益彰,但在现实里并不一定好看,有没有可能波奇酱是杀马特。。。现实中的许多“不完美”,能够在动画的“精雕细琢,不断调整”中“近乎完美”,达成人们的“理念”。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二次元是“伊邪那美”的世界的原因——过于符合理念反而失去了现实的真实感,将表现主义动画里的视觉层面代入现实,违和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但我可以保证,曲伊咲这种生物在现实世界里存在的可能性,自然远比波奇酱存在的可能性更大。曲伊咲不会像波奇一样飞成线稿,也不会退化成野槌蛇,曲伊咲的动作、表情乃至整个人物形象都是再现现实的,只在抒情时融入少许的表现主义,用以让情感刻画更加明显(其实本质还是在读者,要增强读者的情感代入感)。两个人的表现主义刻画,往往是在表现人物心理。
三、动画的听觉层面每部现代动画都存在听觉层面,也追求能在这一层面分高下。除去op或ed的较量,剧中曲也十分考验动画创作者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宫崎骏请久石让为《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作曲,新海诚请RADWINPS为《天气之子》《铃芽之旅》作曲。
然而,动画首先应该是视觉的,即使是像《孤独摇滚》这种以音乐为题材的动画,不重视图画和剧情也是很难出彩的。反而是音乐的篇幅在《孤独摇滚》中占据较少的篇幅。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意识到,要想教化百姓绝不是靠著书立说,而是要靠音乐。音乐能够鼓动听众的情绪,让听众无法控制地感知到旋律中的情感,我想大家都有体会。只有在你意乱情迷的时候你才会相信我的学说。所以秦军出战前会吟唱《无衣》,在“与子同袍”的激越旋律中凝聚秦军的团结力。现代乐理更加懂得怎样符合观众的心弦,现代动画极其重视音乐的煽情作用,观众很难抵抗动画中乐曲的“煽情”,很难迫使自己的情绪不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变动情绪。
然而,诚如上文所言,音乐不是动画的主要层面。以《放学后失眠的你》第一集的剧中曲《おもしろくしよう!》(在上面的视频链接里)为例。对于动画而言,不是音乐决定动画的情感,而是动画决定音乐的情感。本曲自由轻松而不失期待与激动的曲风要以曲伊咲和中见夜晚散步时的自由、期待而又害怕被抓包的矛盾心理为前提。曲伊咲走路的逆天造型正说明了她内心的自由、激动,而中见则代表更为理性、谨慎的一边,高瞻远瞩,选择去不怎么会被抓包的商店街散步。中见散步的动作不是很大,并且一直有在注意周围环境。
换句话说,动画煽动观众情绪的工作不应该交给由音乐来做,“煽情”是动画本身的视觉层面和叙述层面(诗画综合)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则,音乐就是在喧宾夺主,既然音乐已经足以煽情,对于一部动画在图画与叙述的在情感方面即使有缺陷,难道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吗?显然不能。因此也可以说,《放学后失眠的你》的剧中曲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其符合图画与叙述的情感,却不够“煽情”,不够能挑起观众的情绪。由此,也能让观众更加注意到曲伊咲美如仙的图画,有更多的精力去注意到两人情感升温的慢热展开。
在这里,为了做更为清晰的论述,本道长可以分享一个我非常形而下的行为:
今年去看《铃芽之旅》的时候,本道长非常贱兮兮地东张西望,看看大家一般都在什么时候哭...显然,当《铃芽之歌》那雄浑悲壮的咏叹调开始轰炸全场的时候,至少有23个人哭了(我那场是这样的)。由此我也逻辑自洽起来,我开始认为《铃芽之旅》为什么在叙事上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在图画与音乐上下了过多的“煽情”工夫或许是原因之一。
甚至我一度敢于认为,基本上,音乐太煽情的动画或电影,都将面临叙事弱化的问题。
四、动画的味觉、嗅觉与触觉层面诚如上文,动画中的味觉、嗅觉及触觉并不如视觉与听觉直观,而要通过更为间接的描写,迫使观众根据生活经验“脑补”出大致的味觉、嗅觉或触觉。既然作者已对这三种感觉爱莫能助,那就只能诉诸观众的“自助”。是故描写这三种感觉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否引起观众“脑补”的问题,一切描写要以是否符合观众生活经验为基准。这种生活经验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生活经验,如对食物味道、香气或触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是对动画相应剧情的感受的生活经验,对人物情感的生活经验。
以《放学后失眠的你》第二集“融化的雪糕”这一味觉为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过融化的“上口爱”杯装雪糕。味道其实已经不同于雪糕的味道,口感是稀但又没有稀到完全变水的程度。本道长有幸喝过一次,并且表示下次再也不喝了。。。可能雪糕只有在原有的冰沙感下才能将它们的口味和口感充分发挥吧。因此,至少在本道长这个观众的生活经验下,《放学后失眠的你》中融化的雪糕的图画的呈现及剧情的叙述确实激发了我的“脑补”。当然是有些难受的脑补。而也正是这难受的脑补,给予了我对曲和中见当时因被赶出天文社活动室而感到难受的代入感。
“融化的雪糕”在《放学后失眠的你》中其实也是无奈感的物象。两个睡眠障碍者难得找到一个秘密基地在白天睡觉,却被老师告知必须向学校和监护人报告再做决定。独属于两人的小世界终究因为违规遭到冲击,曲和中见无奈地决定明天就清理所有东西,这是他们只能做的事情,正如雪糕融化后,吃融化的雪糕也是他们只能做的事情。当事已至此,只能无奈面对。
这是在说,《放学后失眠的你》把对融化的雪糕在味觉层面的描写,联结于曲和中见的情感上。这非但能够根据观众的生活经验“脑补”味觉,更能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同情。这里可以分享一部干饭番叫《给你做饭了》,虽然很软萌,但是食物与剧情、情感三者的有机统一程度差强人意。而且这部番在绘画食物的图画时,放弃了写实主义路线,导致与观众的共鸣度其实也不高。大家要知道,过于表现主义也意味着更加脱离现实,也就容易脱离观众的生活经验。本道长看的时候觉得这部番对于食物的图画还是太“二次元”,不如《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对食物的还原度高。(后者至少在对食物的描写上采取写实主义态度)
希望道长能一直陪大家玩。